就在前天,Facebook正式宣布公司名称改为“Meta”。而“Meta”这个词,正好是前段时间爆火概念“元宇宙(MetaVerse)”的前缀。看来,扎克伯克是准备跳出社交媒体的舒适圈,进军元宇宙了!
支撑这一结论的,是Facebook近期的一系列举动:比如,公司的三季报中就有透露,AR和VR将是其未来几年战略的一个关键部分。
未来一年,将会投入约1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39亿元)的资金,开发构建元宇宙所需的技术,且这一投资力度在短期内还将持续。在Facebook的“改名会”上,扎克伯克还提供了一个动画演示,让大家看到,他和元宇宙中以他自己设定的虚拟人物形象互相交流。
他说:我们希望,在未来十年内,10亿人将能接触元宇宙,成为一个承载数千亿美元的数字行业,并为数百万创作者和开发者提供就业机会。
因为在他看来,元宇宙就像是一个我们可以“置身其中”而不仅仅是“观看使用”的互联网。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元宇宙是下一代互联网,是可沉浸的互联网,甚至是终极互联网。 那么问题来了,究竟什么是元宇宙呢?
“元宇宙”这个概念,最开始出现在美国科幻作家尼尔·史蒂芬森的小说《雪崩》里。
具体是指:人类通过数字替身,在一个虚拟的三维空间中生活,它脱胎于现实世界,又与现实世界平行。
后来,电影《头号玩家》的上映,则直观地给观众展示了实现“元宇宙”的形式。即以VR头盔为媒介,一戴上便可进入“绿洲”虚拟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有着完整的虚拟社会形态,包含各行业的数字内容、数字产品等。主人公不仅能“看到”,还能通过体感套装感知虚拟世界中冲突引发的身体疼痛。
换句话讲,就宛如置身在一个真实世界一样。
再后来,罗布乐思游戏公司首席执行官巴舒基提出了“元宇宙”所需具备的8大要素,让原本虚无缥缈的“元宇宙”,霎时间多出了一些可以努力的方向。
首先是“身份”和“社交”,这两个要素我们都很熟悉,在现如今很多游戏里,都可以实现创建虚拟身份,与其他玩家、NPC进行互动,形成一定的社交关系。但接下来的6个要素,要全部实现就非常的困难了。
比如“沉浸感”和“低延迟”,以目前的5G、VR技术来看,好像是可以实现,但距离元宇宙要的“完美体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至于“多元化”这个要素,既然涉及到了内容方面,倒是可以在实现所谓的元宇宙以后,慢慢发展完善,不断往里增加新玩法、新道具。
真正考验技术的,是后面3个要素:“随地”、“经济系统”和“文明”。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假如元宇宙变成了现实,人们便可以不受空间限制,想在哪登录就在哪登录。你在元宇宙里赚的钱,在现实世界也能花。更为重要的是,整个元宇宙里会渐渐形成独一无二的虚拟文明、数字文明。
是不是听上去就觉得很玄乎?但把时间往前拨动个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估计人们也无法想象,21世纪的人们买东西可以不用现金,老友相见可以通过视频通话。
时代是在不断向前发展的,唯有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拥抱变化,你才有可能抓住风口,借势起飞。而不是等到别人都赚够了,才后知后觉地,争先恐后地当韭菜。
以小编拙见,不管是Facebook最近的改名、砸钱,还是前段时间百度、腾讯、字节跳动、英伟达、微软等互联网巨头相继布局,都说明了大公司都看好这个赛道,觉得它有成为风口的潜力。至于最后是不是真的能成为风口,靠嘴当然不行,只能去试。
在试的过程中,必然会对AR、VR、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等互联网技术,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当然,也会提出更高的要求。
这首先利好的,当然就是程序员这个群体。一方面,市场有需求,就业机会会增大;另一方面,学编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学习、不断突破的过程。对于对自己有高要求的程序员来讲,挑战和机会是并存的。
哪怕有一天,巨头们觉得元宇宙这个赛道走不通了,要放弃,对于程序员来讲,也不亏。毕竟技术是已经掌握了的,以后想要换到其他赛道,也不难。大家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责任编辑:代码如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