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疫情这种不确定性风险来临时,虽然整个国家会团结一致一起面对,但是,不管外界怎么帮助你,最终还是应了那句话:
自强则万强,自助者天助之。
所以生在这个社会,面对人生的各种不确定性,我们永远都要相信:
自己变强,是解决一切的根本。
很多人经常说,我不想成为牛人,平平淡淡就好。你想这样,社会不允许。这几年发生了很多事,都在告诉我们,做个普通人,是件风险很大的事。当然做牛人大佬是很难的,但也要尽可能往上走,越往上,越安全。
前几天我也写了一篇文章,观点是,疫情结束后,不要报复性消费,要报复性存钱。
问题是,如何变强?如何赚钱?
25岁之前,我们上学读书学习知识,谁学习好谁更聪明谁更勤奋,谁就是强者。25岁之后,我们走向另一种评价体系,面对复杂的职场问题、人生问题、社会问题,知识和聪明都只是其中一面,996甚至007都解决不了问题...
人与人最大的差距,变成思维模式的差距,是更系统更复杂的较量,而且时间拉得越长,差距越明显。
而赚钱,靠的是什么?你赚的每一块钱,其实都是你成长的变现,认知升级的变现,思维模式的变现。
有句话说得好:
你永远赚不到, 超出你认知范围外的钱, 除非你靠运气, 但是靠运气赚到的钱, 最后往往又会靠实力亏掉, 这是一种必然。
所以,无论是让自己变强,还是让自己拥有更多财富,升级思维认知,让自己发生本质的成长是最底层的逻辑。
思维不同,看到的世界不同,做出的行动不同,拥有的人生不同。这篇文章给大家讲几个顶级思维的人是如何做事的。
为什么难赚的钱不要赚,要赚送上门来的?
罗振宇老师讲过一个刘润老师的奇葩故事。刘润是做商业顾问的,但是他给自己定了一个很奇葩的规矩,就是绝不到甲方那里做销售。
为什么呢?
成功的咨询公司各有各的成功,失败的咨询公司只有一条:客户不相信你的能力,也就是你没有声誉。
甲方会反复跟你聊,说说看,你能做什么?你比别人好在哪里?还能再便宜一点嘛?你能来竞标么?我能先付30%的钱么?
这叫什么?交易成本很高。
所以刘润老师说:不管你是多大的企业家,只要你不愿到我的小办公室来聊,说明我的“声誉”还没有强大到让你登门。只要不是用“声誉”这个原因赢来的客户,再有钱,也不是我真正的客户。不够强大,是我的错。我的内心独白是,请原谅我无法服务你,因为我要用这个时间,继续拼命提升自己。
有钱赚你不赚,你是不是傻?这句话很多人都听说过,但并不一定对。
其实要不要赚,背后有个思维模式
——成本思维。
你赚钱靠的是什么?靠支付成本啊。
我在朋友圈里经常看到一些人,整天发朋友圈,夸自己的社群多好,夸自己的课多好,时不时的晒别人给他转账的截图等等,同时附上一句,想加入的私聊。
这是什么?这就是在很难很难的赚钱,赚很多不属于自己的钱。
钱赚到了,但因为效率极低,浪费了你很多时间成本,还浪费了很多精力成本、心力成本、情感成本、声誉成本。
这些都是你为了赚那几百块支付的成本。
这样算可能并不值得,你不如把那些时间用来拼命提升自己的实力上,你一步一步变得很强大,你犯不着那样“高成本”的销售自己。有些人在我朋友圈里,我真的是观察了两年了,他们就天天这样销售自己,所以他们根本没时间提升自己真正的实力,所以感觉两年过去了,他们并没有太多变化,还是那样。
要赚容易赚的钱。
这个容易不是说你很容易得到,不是,很难,而是你要不断的努力让自己配得上,我说的容易,是指当你配得上之后,“成交很容易”,即交易成本低。
所以,赚钱要看支付成本,要看成本回报性价比,而这里面非常重要的是“长期价值”。太难赚的钱,我先不赚,目的是为了积累长期价值,让后面同等规格的钱变得好赚,即交易成本低。
02
我经常做一些费力不讨好的事,不被人理解的事。不过凡事都被所有人理解,那可是太平庸了。
2017年,我做过一件事,连续7天直播给大家拆解分享好文章。这个任务是老板提出来的,想测试直播,我一口就答应了。
做这个事,一没有钱,二基本没人看,因为公司不拿资源推,本身就是一种测试,每天随缘进来三五十个人看。但是我每天都认真挑选文章,打印出来,熟读几遍,做一些标记笔记,然后准时直播,很热情的对着几十个人讲半个多小时。
既然这样,我为什么还那么有热情地做?
因为我没有把这件事定义为赚钱、赚流量、赚个人品牌,那一年知识付费刚火,各种分享形式开始出现,我认为我将来肯定会用到做直播的能力,如果有一天我有机会做几百人上千人的直播,我能做好么?肯定做不好。所以,我把那个任务定义为“难得的正式训练机会”。
后来我真的有机会了,我给新榜做过直播,给一块听听做过直播,给出版社做过直播,等等都是几百人甚至上千人的,一点都不怵,因为我练过了。
2019年4月我开办了《粥左罗21天写作训练营》,持续做到现在,已经做了10期,在招募第11期了,每一期我基本都要做6次直播,每次60—90分钟,10期做下来就是要直播60次。
其实我有捷径可走,因为每一期6次直播基本都是固定主题和内容,也就是我其实没必要每次都实时做直播,很多人建议我说,你每一次语音直播时,录下来,下次你就让运营团队播放给大家就行,这样不就省事很多嘛。
不过这个建议至今没有采纳,我还是选择用最笨的方式,每次直播,都再讲一遍。
为什么?
首先我需要在刻意重复中完全记忆。
你可能会奇怪,你自己的课程内容为什么还需要记忆?写课其实是通过大量的研究以及经验总结提炼出一套方法论,所以这不意味着一个讲师讲自己的东西就能不看PPT,他可能真记不住,注意这不是指这个老师或者课就不好,不是一回事。
其次,一个老师讲出来的方法论,可能是非常好的,但不意味着他自己能很好的应用这套方法论。我要反复实践应用,成为这套方法论的最佳实践者。
我希望我反复讲,然后可以脱稿讲,结果第9期我真的做到了,第九期第一次语音直播时,有同学在直播间问,为啥不视频直播?我说好,那我们下一次就视频直播。
然后下一次视频直播时,我发现整整一个小时,我可以几乎不看PPT,不看稿。直播结束后,我们运营同事在群里说,粥老师把稿子背下来了么?其实我真的背下来了,但不是刻意背的,因为一样的东西我讲过8遍了。
我在2017年那年进步飞速,因为我作为一个新媒体讲师,做了700页PPT,线下公开课讲了超过10遍,去企业讲了超过10遍,加起来远超20遍,几乎是可以背下来,从第一次讲需要不停的看PPT、念PPT,到后来只需要看一眼就可以讲。
那一年我意识到重复的力量。
这个世界上,永远是背过的人碾压有印象的人。
同时我这个人有很讨厌完全的重复,没有人喜欢,所以我每一次讲,都会刻意结合当下的一些案例,近期的一些思考,讲一些新东西,如果你去看我第一期训练营的直播和现在的,可能已经差了很多,因为我在重复中迭代了很多次了。
一套方法论,反复的结合新案例新思考新知识去讲,本身又让你对这个领域更加融会贯通。
第一次去企业讲课,我特别害怕提问环节,怕回答不好。经过无数次的重复,不断的重新理解,不断的实践,我把这个领域吃得更透,我不再害怕任何提问,而每一个提问,我几乎不用多想,就可以条件反射式的给你一个有逻辑有含金量的回答。
2018年,我做了个社群,我承诺每天在里面写分享,有朋友说,你天天写太耗时间了,而且性价比很低,你也赚不了太多钱。但我还是坚持到现在,现在我每周一到周五都会写一个千字分享,录一个3分钟音频给大家。
为什么呢?
首先:我每天都要阅读,什么样的阅读更有效?输出式阅读,所以我每天写一个分享就是让我每天的阅读更有效。
其次:我也算个职业写作者,写作是个手艺,手艺是用进废退的,我需要保持手感,但创业后,我没办法像以前那样每天写文章,我把每天写小分享作为一个保持手感的写作训练,这一写就是快两年。
最后:我大概还是每周需要写一两篇文章,同时还在一直写课程,这两个东西都需要案例素材观点认知等,我把每天写社群分享当成自己的写作积累库,写了两年后,我发现它真的变成了一个宝藏库,我现在写作速度很快,一个是每天都在练习和保持手感,一个是有这个积累库。疫情爆发后,没办法开工,我就开始写公众号,我突然发现自己可以日更5000字以上长文了,而且质量比以前高,大家喜欢,阅读量也更高,我连续写了10篇左右,还出了很多大爆款,公众号涨粉十几万。
我上面讲了三个案例,都是讲在平坦的道路上曲折前行,为什么这样做呢?
其实背后也是一个思维:
——投资思维。
不要以交易的心态做事,要以投资的心态做事,要抓问题的本质做事,而不是只看表象。
这里面还有个思维
——原力思维。
别人看我,以为我要干嘛时,其实我不是那样,我另有打算。
我经常说,你学得了别人勤奋,但学不了别人动机,因为别人的动机你看不看不到,而做一件事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动机,动机的背后是原力。
03
蔡崇信,1964年生人,1990年拿到耶鲁法学院法学博士学位。
从耶鲁毕业后,蔡崇信先是在纽约做税务律师,三年后进入私募股权行业,1995年开始为总部设在瑞典的AB投资公司工作,主要负责该公司亚洲私募股本业务,年薪70万美金。
1999年5月,蔡崇信第一次见到马云。
原本蔡崇信是代表AB投资公司去看要不要投资马云的,结果去到杭州才发现,马云连公司都还没有,只有个运行了几个月的网站。
第一次参观阿里,他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黑压压坐着20多人,地上满是床单,一群着了魔一样的年轻人在那里喊叫着、欢笑着,仿一个吃大锅饭的大家庭。
马云给蔡崇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动了加入阿里的心思。
1999年末,蔡崇信再次来到杭州,并带上了他怀孕的妻子。从湖畔花园谈完事情后,他们一起西湖泛舟。这是一次改变两人命运的旅行。
蔡崇信在船上突然对马云说:
“你要成立公司,要融资,我懂财务和法律,我可以加入公司帮你做”。
马云听到后差点掉到湖里,他不敢相信:“你再想一想,我付不起你那么高的薪水,我这里一个月只有 500 块工资。”
蔡崇信很坚定:“我已经想好了,我就是想加入创业公司,跟一批人共事。”
蔡崇信的妻子有孕在身,也不希望他折腾换工作,但她对马云说:“如果我不同意他加入阿里巴巴,他一辈子都不会原谅我的。”
当时蔡崇信的收入,用马云开玩笑的话就是:
蔡崇信可以买下十几个当时的阿里巴巴。
可以说,1999 年蔡崇信那个冒险的决定,改变了阿里的命运,改变了马云的命运,当然,也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阿里上市前董事会有四个席位,其中一个就是蔡崇信;阿里的合伙人制度中,只有两个是永久合伙人,一个是马云,另一个就是蔡崇信。
马云自己说过,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最感谢 4 个人——孙正义、杨致远、金庸、蔡崇信,如果非得选一个最感谢的,那就是蔡崇信。
但蔡崇信辞职加入阿里也并非一帆风顺,当时也是经历了一番“家族争执”,他的父亲比较反对。
蔡崇信家三代都是律师,他的父亲蔡中曾、祖父蔡六乘,是以国际法律事务见长的“常在法律事务所”创办人,早期在台湾律师界,“常在法律事务所”与“理律法律事务所”可说是台湾独占鳌头的两大律师楼。
问题来了,蔡崇信当年为什么敢冒这个险?
这背后有个思维:
——选择思维。
蔡崇信有一套做选择的逻辑: 下行风险很小,上行收益很大, 这事儿就可以干。
他说:“耶鲁法学院的学位是这世上少见的珍宝,在政府和商业世界里都很稀缺。换句话说,我去冒险,风险收益是不对称的(asymmetrical) ,下行风险(downside risk)很小,上行收益(upside benefit)可能很大。说到底,如果我去阿里巴巴干半年,公司不行了,我还是可以再回头去干税务律师或者做投资。”
我第一次看到蔡崇信这种选择逻辑时,如获至宝。我相信以后我们面临一些抉择时候,它都能辅助我们做出更好的判断。
一个人的一生命运,是其所有选择的叠加结果。人每时每刻都在做选择,但真正左右命运走向的,往往就是几个关键节点的选择。
04
美团第10号员工沈鹏,从美团离职后创办了水滴互助,现在已经是互联网保险行业增长速度最快的项目了。
沈鹏说,自己在大学时就树立了目标,以后一定要去创业。但他认为,凭他毕业时的能力,做不成的。他必须加入一个牛的团队去学习。
于是他想尽办法最后进了美团,进去后,玩儿命工作,后来成为美团最年轻的大区经理。
不巧的是,美团从阿里挖来了一个COO。观察他的工作一段时间后,给出他两个选择:
第一:平移去非核心部门。
第二:连降两级向他之前的下属汇报。
他最终的选择是什么?连降两级。
这个选择非常重要。为什么他没有选择不降职位?
这背后有个思维:
——借势思维。
一个人能力再强,也需要借势,人只是一个点,点应该在一条好的线上,那条线应该在一个好的面上,那个面应该在一个好的体上,这就是个人点线面体的成长借势逻辑。
借势思维,也可以说是:位置决定命运。
不管怎么样,把自己放在好的位置上,一切成长均需借势。
如果沈鹏不想降职,就必须平移到公司的非核心部门。去非核心部门,职位再高,前途也不会光明。
沈鹏选择连降两级,其实是为了保证自己还在那个最有势能的线面体上。
一个人如果在一个公司的核心部门发展自己的核心事业,职业发展必定死路一条,比如你想成为顶级内容编辑,如果你是在一家把新媒体部门当成边缘部门甚至就你一个人负责一个阅读量几百的账号,你做10年都可能是白费。
一个新媒体编辑,最好的去处,就是去纯正的新媒体公司,新媒体小组就得是这家公司的命。一个设计师,就应该去设计技能在整个公司处在金字塔中上端的公司磨练技能。一个销售,就要去阿里铁军那样的团队,去销售驱动的公司。
这样,你个人才能借势成长,借公司最头部的资源培养自己的技能。 (责任编辑:代码如诗) |